朝议-《陛下,大事不好了》
第(2/3)页
“朕记得。”
“在场诸位皆有识之士,敢问太子殿下,在此之前,您可曾听闻‘怀柔’二字国策,可曾找出厥人猖狂至此的真正源头,又可曾看清微生末帝于西厥政务上失在何处?”
太子被问得一噎,满朝皇子重臣文武百官也是一噎,前者是气得愣住,后者则是被大学士这一番惊世骇俗之言震住。这一记脸,打得妙啊,这一记脸,可不止是打在太子一人脸上啊。朝堂之上固然有明眼人,却也的确不乏远不如宁王妃有政见的。
答案如何一点也不重要,因为这个问题,太子不能接。他若答“我当然清楚”,无异于在被人质问“您与宁王妃谁更厉害”的时候回答了“当然是我”,他贵为太子,安邦辅国,清楚这些是理所应当,绝无显摆的道理,更何况,刚才他还说人家是“一介后宫女子”,如今又怎好意思真与宁王妃较个高下?至于答“不清楚”?他有脸说,大家也没脸听。
人人心里凛然,看不出来,素来为人低调的东阁大学士竟也有如此犀利如此一鸣惊人的一面。只是……大学士究竟只是借此事单纯暗讽太子,还是当真有意推举宁王妃?
众人或惊或愣或疑,都还有些反应不过来,大学士郑启却已在继续:“宁王妃之政见,臣不敢疑,在场诸位想必亦不敢疑。更何况,诸位心中也都清楚,当日文选,事关岭北终局一问,王妃本该有更好的答案。”他顿了顿,看向上座神武帝,“王妃识大体,知进退,以后宫女子身份自居,不敢僭越,因而不答。可陛下,您当真不想听听吗?”
神武帝眉心一跳。
“事关江山社稷,事关皇甫多年来一块心病,在场诸位,你们当真不想听听吗?”
他这一问高声呐喊,听得众人心中也都是一跳。
他问完了,气得脸色发青的太子一句话说不出,倒是太子一派一位文系官员恭敬出列道:“陛下,臣以为,大学士之言一半有理,一半荒唐。”
“说说看。”
“宁王妃远见卓识不假,但宁王妃是宁王妃,亦是铁打的事实。”
他这话说得绕,众人却都听明白了,政见是对的,身份却是错的。
“江山社稷固然要紧,可这后宫不干政的规矩却也不能坏,文选说到底是嬉闹,怎可与朝堂相提并论?政论放在朝堂,那便是国事,诸位听一听不要紧,陛下听一听也不要紧,可此事若是传了出去,世人该如何想,南国大昭,西面厥人,又该如何想?岂不笑我皇甫朝中无人,皇子大臣无能,竟要依靠一介后宫女子?”
最是好面子的神武帝点点头,似乎觉得很有道理。
大学士“呵呵”笑了两声,“依尚书大人所言,默守陈规是荣,知人善用反为耻?”
吏部尚书眼神一冷,“大学士切莫以偏概全,断章取义。”
“看来,尚书大人也赞同本官,认为默守陈规是错,知人善用才是对?”
“你……”他气得两撇胡须倒竖,“咬文嚼字,不可理喻!”
“咬文嚼字的是本官无疑,然不可理喻的却是尚书大人您了。”郑启笑得红光满面,“您左一句‘一介后宫女子’,右一句‘后宫不得干政’,说白了,不就是怕坏了礼数规矩?那咱们便不坏规矩,按规矩办事。”
众人一惊,按规矩办事,岂不要令宁王妃入仕?
趁众人这一惊,郑启已经转向神武帝,“陛下,臣原本的意思是,单纯听一听王妃政见,莫要往大处扯。这‘听一听’有许多法子,不必令王妃上朝,譬如,由宁王殿下代为转达也未尝不可,届时诸位睁只眼闭只眼便是了。可听了尚书大人之言,臣忽然也觉此法略有不妥。一来,世上无不透风之墙,此事传出去,的确有伤皇家颜面。二来,规矩坏了便是坏了,如此做法,实属装聋作哑自欺欺人,不当大家之风。三来,倘若陛下当真采纳了王妃政见,那么,事成,这封赏该给谁,不成,这处罚又该给谁?总不至于赏也宁王,罚也宁王吧?”
神武帝默然半晌后含笑点了点头,“大学士说得有理。”
谁都知道那半晌默然里,神武帝在想什么。哪位皇子背后没有幕僚?别说是皇子了,就连大臣们的府邸中都藏着幕僚,而那些幕僚的身份,小到扫地小厮,大到枕边人,谁都有可能。幕僚们出的主意,赏也好,罚也罢,自然都算在他们自己头上,哪里能分得清楚,哪里会去分清楚?宁王妃给宁王吹吹枕边风献献计,别说陛下可能不会知道,即便知道也是装聋作哑,自然赏也宁王,罚也宁王。
可是有些东西,做起来是一回事,说出来却又是另一回事,不摆到明面上来是一个说法,摆到明面上来又是另一个说法。
众人无不皱眉叹息,这大学士也太耿直了吧。如此耿直,如此含沙射影,陛下竟也耐着性子不怒?
一直微微含笑听着的四皇子偏头看了看自家六弟,一个眼神交流过后站了出来,“大学士胸怀磊落,光风霁月,倒令我佩服。那么,依您所言,此事当如何?”
郑启拱手相应,语不惊人死不休,“臣以为,当令宁王妃入仕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