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6章 新闻发布会-《唐朝好地主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襄邓,也就是襄阳和邓州一带,放在后世,那就是在河南的南阳盆地,这里处于陕西、河南、湖北三省交汇地带。

    在中国历史上,曾经有六次迁都襄邓之议。

    第一次,是北魏武帝元修曾有迁都,以避高欢将入洛阳之意。元修打算迁都荆襄,后大臣建议迁都长安,后元修西迁长安,于是西魏开始,第二年,高欢入洛阳,建东魏于邺。

    而第二次,是李渊打算避突厥之威胁,迁都他处,最后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在山南一带,选襄、邓之间可居之地,以建新都。因李世民力劝,未实行。

    第三次,则是唐末昭宗李晔时,有大臣提议迁都襄邓,说国步多艰,当迁都图存,襄邓之地,实惟中原,人心质良,去秦咫尺,而有上洛为之限,永无夷狄侵轶之虞,此建都之极选也。唐昭宗有意千都,但因为朱温的牵制最终未成。

    第四次,则是北宋钦宗靖康元年,因金兵南下,将渡黄河,犯东京。宰相等人欲奉皇帝出逃襄邓,以避金人锋芒,可后来为京师留守李纲驳之,出逃襄邓事止。

    第五次,是南宋高宗时,金兵逼近,高宗欲移巡以避锋芒,当时朝臣也多议论避襄邓。

    最后一次,则是金哀宗时,蒙军围汴梁,金哀宗也是打算退往襄邓一带。不过最后未成,国亡身死。

    虽然最终襄邓一带未建过都,但六次迁都襄邓之议,也说明襄邓这个地方,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立都之所在。

    晚唐、北宋末、金等欲迁未迁,最后国破。

    从形势上来说,邓州背依秦岭巴山,面向江淮,可以屯重兵,退可守,进可攻。依托关中和巴蜀两个天府,和一条江汉运漕大干线,有兵源,有粟资,尤为重要的是,邓州实为中原,天下中心。

    其实历史上虽有六次议而未成的迁都打算,但邓州在中国历史上,也曾经四次建都。

    禹都,夏朝时期的邓地,不仅是邓国都城,还是夏朝的国都。邓州还曾是邓国的都城,以及楚国的别都。

    明末的李自成曾经在襄阳建新顺国,改襄阳为襄京。

    南阳盆地,居于天下中心,四通八通。

    往北,是洛阳,往南是荆州。西北是长安,东南是江夏,西面是汉中,东北是中原地区。不论往哪个方面,都是一方的中心。

    当年西汉立国,以长安为都城,建立的是关中本位制度。

    后来的西魏、北周,其实都是关中本位制度,他们一开始实际的控制力都只是在西部,对于关东地区,尤其是遥远的东南地区,掌控力其实是很薄弱的。

    关中本位制度,说白了,就是关起门来发展关中。

    杨广为什么要营建东都洛阳?因为隋一统南北,天下重新一统,长安做为这个大一统的帝国的中心,已经有些不够了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,交通没那么发达,通讯也不发达,长安居于西北,距离东南东北,那真是隔着千山万水。

    而且关中虽号称八百里秦川,但关中平原也确实才八百里而已。

    八百里的平原,算的了什么啊。关中的周边,又缺少较好的农耕区,黄土高原等地形,使得这里限制很大,隋唐时关中的人口已经达到上限了,人口过多,对于关中水土等破坏越来越大,粮食等物资的缺口也越来越大,随便一个灾情,皇帝就得带着朝廷官员和军队去洛阳就食。

    而如果建都襄邓就不同了,先不说南阳盆地比关中平原大的多,而且南阳盆地四周,那都是产粮区啊。关中平原、江汉平原还有中原地区等等,新都能承受更多的人口,四周转过过来也是相当方便的。

    长安的商人们消息灵通无比。

    李超虽然要求皇帝和宰相们不要透露迁都的消息,但这件事情经手的人还是很多,最终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。
    第(2/3)页